中國模具行業稱強需要突破七個問題
1、產品質量有待提高國內模具生產廠家工藝條件參差不齊,差距很大,有不少廠家由于設備不配套,很多工作依賴手工完成,嚴重影響了模具的精度和質量。受售價限制,國產模具多采用2Cr13和3Cr13做精密熱處理,而國外則采用專用模具材料,其綜合機械性能,耐磨、耐腐蝕性能及拋光亮度均明顯優于國產材料。這從根本上影響了國產模具的外觀質量和使用壽命。
2、相關人才資源緊缺中國正從模具大國向強國邁進,急需大量相關人才,但我國模具行業人才緊缺已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目前企業對模具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在北京、廣東、浙江等地,模具設計人員、模具開發人員、模具維修人員等已成為人才市場最緊缺的人才之一,盡管許多企業以高薪聘請,但也不一定能招到合適人才。模具行業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經驗的行業,一個模具師傅起碼要2到3年的實踐經驗,一個精通模具設計的工程師,也要有5到8年的經驗積累。一些高校盡管在近幾年內設立了模具專業,但由于受軟硬件設施限制,培養出的學員實際技能不夠。而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模具培訓班,由于缺乏規范的職業教學標準,因此學員質量良莠不齊。
3、標準化水平比較落后中國模具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加之宣傳、貫徹和推廣的力度小,因此模具標準化落后于生產,更落后于世界上許多工業發達的國家。模具標準件生產、銷售、推廣和應用工作也比較落后,模具標準件品種規格少,供應不及時,配套性差等問題長期存在,從而使模具標準件使用覆蓋率一直較低。近年來雖然比例已有較大提高,但總的來說還很低。據初步估計,目前這一比例大致為40%~45%,而國際上一般在79%以上,其中中小模具在80%以上。
4、加大投入提升創新能力要鼓勵企業增加高水平的設備,特別是骨干企業要配齊從模具粗加工、熱處理到各種精加工、光整加工、質量控制與監測等整套設備,一般企業要配備數控加工設備,實現模具制造的全自動加工。積極鼓勵企業與大專院校進行技術合作,廣泛采用計算機輔助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進行設計決策、模擬分析和優化設計,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5、促進企業間聯合重組模具企業在條件成熟時走聯合之路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i輝表示,目前的模
具制造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為民營企業,受資金、場地、技術、信息交流等許多因素的局限,相當一部分是依靠傳統設備
和手工加工制造完成的,難以形成規模,只能生產一些中低檔模具,很難引進先進的制模技術和設備,這就造成了中低檔
模具市場競爭加劇的局面。模具企業應該打破“同行是冤家”的狹隘思想,通過協作、整合等方式,化:單打獨拼、惡性競
爭為競合共贏,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我國模具行業的整體實力。
6、產品結構需要調整我國技術含量低的模具已供過于求,而技術含量高的中、高檔模具還遠不能滿足需求。精密、復
雜的沖壓模具、轎車覆蓋件模具等高檔模具仍有很大發展空間。近年來,模具行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主要表現為大型、
精密、復雜、長壽命模具和模具標準件發展速度高于行業的總體發展速度;塑料模和壓注模比例增大;面向市場的專業模
具廠家數量及能力增加較快。今后應繼續注重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定位,進一步提升模具的制造技術水平,占領結構復雜、精密度高、技術含量高的高檔模具市場。
7、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十一五”期間,我國越來越多的模具企業走向國際市場,但總的來說出口仍然不多,還需要模具企業積極開拓國外市場。以澳大利亞為例,該國近年經濟發展較快,但作為基礎工業的模具制造業,開元模具機械廠連鎖式護坡模具,河渠護坡模具等產品質量一流,產品售后有保證。尤其是沖壓模具的制造還滿足不了該國的需求,而中國在這方面有一定優勢,中國沖壓模具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高于澳大利亞,勞動工資水平則低于該國,模具成本低,性價比好,對其應有一定的吸引力。